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协会动态 >2023年度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奖之技术创新奖一等奖简介——水库消落带退化湿地落羽杉群落构建机制及生态修复研究

2023年度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奖之技术创新奖一等奖简介——水库消落带退化湿地落羽杉群落构建机制及生态修复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15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148    
wps_doc_0.jpeg

  浙江省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浙江山地土壤在脱硅富铝化的同时有机质明显富集,呈腐殖质特性。浙江省有33座大型水库和158座中型水库。其中95%都是山地水库。全省大中型水库消落区总面积共有269.19 km2,其中大型水库与中型水库的消落区面积分别是193.49 、75.7 km2。浙江省山地水库人工消落带具有范围广、水位变动幅度大、涨落慢、土壤侵蚀严重等特征,是生态受损的产物,很难通过自身恢复,因此采取生态手段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是保证该消落带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遴选耐长期水淹又耐干旱的优良水陆两栖植物并且优化构建适宜的消落带生境使得优良的水陆两栖植物形成较为稳定的群落,是消落带受损植被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关键环节。落羽杉通常有屈膝状的呼吸根,耐低温、耐盐碱、耐水淹、耐干旱瘠薄、抗风、抗污染、抗病虫害,目前已被很多水库列为库区消落带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树种之一。如浙江省长潭水库就已经在消落带上种植了120ha的落羽杉,在整个水库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良好的生态效应。在消落带群落内种植合适密度的落羽杉作为建群种,将会有利于恢复群落的稳定构建。

  本研究目的就是探明浙江省水库库区消落带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群落构建机制和植被恢复途经,为制定合理的人工植被恢复措施,调控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进程、预测恢复轨迹等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比较分析水库非消落带与消落带生境中生长的落羽杉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探求水库消落带湿地植物的逆境适应性机理。证明了采用落羽杉作为建群种植物对水库受损消落带湿地具有一定的生态恢复作用和避病效果。消落带生境下落羽杉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非消落带生境下落羽杉根际土壤。消落带生境下落羽杉根际土壤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均明显高于非消落带生境下落羽杉根际土壤。说明消落带湿地落羽杉根际土壤在脱氮除磷、参与枯枝落叶分解的碳循环以及参与土壤环境中污染物降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消落带湿地中落羽杉林下不同草本植物植硅体质量分数有较大的差异其中五节芒、狗牙根荻植硅体质量分数较高。增加湿地植物的植硅体质量分数,能够增加其封闭的二氧化碳量,增加湿地植物植硅体碳汇,提高其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在高浓度Cd污染处理下在属水平上仍然具有高丰度的菌群有罗思河小杆菌属、马赛菌属、黄杆菌属、杜擀氏菌属。这些菌属被认为是在消落带湿地土壤上高抗Cd污染的细菌菌群。链格孢属、亚隔孢壳属的相对丰度随着Cd污染程度的加剧而呈升高的趋势。因此这些菌属可以被认为是在落带湿地土壤上高抗Cd污染的真菌菌群。研究结果可为浙江省山地水库库区消落带内制定合理的植被恢复措施及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

   浙江省很多水库采用了本项目所提出的为构建稳定植物群落创造适宜生境的人工措施为主要内容的人工植被恢复方案,证明了该成果能够有效抑制消落带在水库水位剧烈波动状态下其生态系统退化及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提高了消落带湿地土壤有益微生物相对丰度,改善了消落带湿地微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了水库水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了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wps_doc_1.pngwps_doc_2.pngwps_doc_3.jpeg

wps_doc_4.jpegwps_doc_5.jpegwps_doc_6.png

wps_doc_7.pngwps_doc_8.pngwps_doc_9.png

wps_doc_10.pngwps_doc_11.pngwps_doc_12.png



微信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们